查看原文
其他

心累了,该如何休息呢?

2018-01-13 太桥旦曾堪布 腾讯佛学

文/太桥旦曾堪布


身体累了,可以躺下来休息,心累了,该如何休息呢?

从究竟意义来说,心的本质是空性。

《金刚经》中说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所以,并没有一个叫做“心”的东西需要休息。

心就像广大清净的虚空,而妄想杂念就像虚空中的乌云,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。

圣者的心就像虚空,如如不动;凡夫的心就像乌云,起伏不定。

乌云是虚空的庄严,而非阻碍;杂念是自心的庄严,而非染污。

乌云让虚空更加多姿,杂念令自心更加精彩。


由于杂念是因缘合和时就产生,因缘消散时就消失,所以并不需要对治,只需要觉知。

我们并非因为杂念而流转轮回,而是因为没有觉知。

禅宗说:“不怕念起,就怕觉迟。”

我们不需要断除杂念,只要像一个观众一样,在杂念生起的当下觉知它,然后不跟从,不追随,不执着,杂念就不会影响我们。

正如密勒日巴尊者说过:“内在产生的一切心识,不明白其本质时,它是无明,并造成一切业烦恼之根本;当你明白时,它是智慧,一切功德与众善之根源。”

一旦发现我们的心跟着杂念走了,要立刻把它抓回来,就像发现坏人要把自己的孩子拐走,必须立即把孩子抓回来一样。

在《恒河大手印》中有这样一个比喻,一艘船航行在辽阔的大海中,船上落着很多鸽子,无须担心鸽子飞走后一去不回,因为除了这艘大船之外,海上并没有其他的落脚之处。

杂念也是如此,除了自心之外,它无处可去。


所以,修行人不必害怕杂念,修行不是要让念头越来越少,而是要了解其本质,随时随地觉知杂念。

我们要学习孙悟空,让自己的觉知保持机敏、活泼,不要像猪八戒一样整天浑浑噩噩,总是睡懒觉。

我们要在打坐、做功课、走路、开车、行住坐卧任何时刻都保持觉知,对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从前,我们正是因为缺乏觉知,才会说错话、做错事,甚至在说错、做错之后还茫然无知。所以现在要提高觉知的串习力,所谓“串习”,就是要养成觉知自心的习惯,这就是最好的禅修,也是最直接的禅修!

真正的修行是直接在心上安立,修好了心,身、语的修行自然就会达成。如果只修身、语而不修心,最后达不到修行的效果。

一位大德曾经说过,佛教的很多修行方法是先断烦恼障,再断所知障,而噶举传承是先断所知障,再断烦恼障,这是噶举的特色。其他法门是通过观察外境来抉择空性,比如观察桌子是不是空性,房子是不是空性等。而噶举是观察自己的心,在心的本质上观修,直接断除所知障。


对于初学者来说,首先要训练自己的心不散乱,可以在禅修时进行这样的训练。

比如说,一开始在十分钟的禅修中可能有九分钟都是散乱的,生起杂念时,可以学孙悟空那样眨眨眼睛,意识到自己的心在散乱,把心抓回来,过一会儿 49 30226 49 14987 0 0 3028 0 0:00:09 0:00:04 0:00:05 3030念又生起时,觉知到自己的心在散乱,再眨眨眼睛,让心回来。

这样坚持下去,让散乱的时间逐渐减少,减少到六分钟、五分钟……一分钟,最后能时刻保持不散乱。

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。坚持训练,觉知力自然会提高。

同时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也训练自己的觉知力,从观察粗大的杂念开始,慢慢能够觉察到更细微的念头,直到对自己当下的念头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这时,我们的心就能得到彻底的休息。


关注腾讯佛学   长享智慧清流

●   相关阅读 

这类人不应该称为佛教徒 应该称之为“反佛徒”

人生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

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,他是个乞丐!

狗年这五个属相犯太岁 佛教徒应该怎么办?

闭住你的嘴 看住你的心 修好你的法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